支教日记|郑雯婷:当色彩在指尖苏醒
今天的非遗京剧脸谱绘画课,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温暖力量。
当孩子们手持画笔,为白色脸谱勾勒第一抹色彩时,教室瞬间成为创意的海洋。我俯身指导的瞬间,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——红色勾勒忠勇,黑色描绘刚正,每一种色彩都在他们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。传统文化正以这样生动的方式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阶梯。
这不仅是绘画课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当稚嫩的小手握着画笔细心涂抹,当专注的眼神追随着每一种颜色的变化,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。非遗保护从来不是将遗产束之高阁,而是让它在每一代人的参与中焕发新生。今天的课堂让我相信,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,传统文化就能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,绽放出这个时代独有的光彩。
支教日记|裴春艳:一堂关于“看见”的课
今天的阳光特别好,我带着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的故事,走进五年级的教室。一开始,孩子们听说主角海伦又盲又聋,都忍不住小声惊叹:“那她怎么生活呀?”
我没急着讲故事,先让他们做了个小游戏——蒙眼找书包里的语文书。短短一分钟,教室里满是“我的书在哪”的小声嘀咕,还有人不小心碰倒了文具盒。等大家睁开眼睛,我才慢慢讲:海伦的世界一直是这样的,但她没放弃,用手指摸盲文,用耳朵贴在老师手上“听”声音,最后还写出了这本书。
讲到海伦希望用三天光明看家人、看自然时,一个同学突然举手:“老师,我每天都能看见妈妈做饭,原来这这么珍贵。”这话一出,好多孩子都点头。下课前,我让他们画“我最想珍惜的东西”,有人画了眼睛,有人画了和朋友玩耍的场景。
看着这些画,我忽然明白,这堂课不只是讲一个故事,更是让孩子们学会用新的眼光看待日常——那些习以为常的光明,其实都是值得珍藏的礼物。
支教日记|唐龙:旗帜落卷时,支教情未央
最后一天,我又一次扬起“2025平安支教行动”的旗帜,风将旗帜吹得猎猎作响,也把不舍吹进了心底。
回望这些天,在那间墙皮斑驳的教室里,我陪着孩子给画纸上的飞船填色,看他认真地将紫色涂满飞船的舱体,那一刻,支教的价值仿佛就凝聚在这专注的眼神里。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难舍,孩子们的笑容是我支教时光里最明媚的底色。他们会追着我问城市的模样,也会用画笔勾勒出天马行空的梦想。
离别时,孩子递来的画纸上,稚嫩的“老师再见”四字,让我的眼眶瞬间湿润。这段支教旅程,是我与孩子们的相互滋养,我传递知识,他们馈赠纯粹。愿这短暂的陪伴,能成为他们逐梦路上的一点星火;而这段经历,也已成为我生命中一抹炽热的红,久久不会褪色。
支教日记|赵羽嘉:既要探索存在,也要人间烟火
在朝阳的最后一堂《山海经》课上,应龙的翅膀和凤凰的羽毛,成了孩子们眼中最闪亮的星辰。
六年级的学生明显成熟许多,他们很多人都知道山海经的奇珍异兽是假的,天圆地方也是假的,但仍愿意踊跃举手回答,跟我一起探索未知,追根溯源。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远超四五年级,是“明知不可能而选择学习”,这让我非常感动,“十有五而志于学”。
下课铃响时,孩子们围着我追问:老师,你什么时候再给我们讲故事?下周还来吗?我看着他们闪亮亮的眼睛,不敢说这是最后一课。或许,教育的意义,或许就是让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只应龙,能御风而行,无往不利。探索欲,求知欲就是他们最好的武器,我也要向他们学习。
支教日记|姜秋岩:“小扇子,大欢喜”
握着粉笔的手,今天换成了彩笔和扇面。走进教室时,孩子们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更亮——这节手工扇子课,成了秋日里最暖的褶皱。
铺开展扇白坯,他们的指尖攥着水彩笔,从犹豫地描线到大胆地填色:宇航员乘着气球飘在扇面,长颈鹿顶着太阳伸脖子,连小熊都抱着颗红苹果笑。我蹲下来帮女孩粘扇柄,她忽然把画着兔子的扇子塞到我手里:“老师,风会凉的。”
最后合影时,十几把色彩扑棱的扇子聚在一处,像把整个秋天都收了进来。这些沾着彩铅屑的小手,早把纯粹的欢喜递到了我掌心。下课铃响,他们举着扇子追着风跑,我站在教室门口忽然懂了:我们教给孩子的是画画,孩子教给我们的,是如何把日子过成扇面上的小美好。
热门文章